农业电气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基本信息
专业代码:082303
专业名称:农业电气化(Agricultural Electrification)
专业类别:农业工程类
学 制:4年(弹性学制3-6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立足南疆、面向兵团、服务新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宽厚的电气工程、农业工程、自动控制等多学科交叉的基本理论及工程知识;精于实践、勇于创新、敢于创业。培养政治可靠、专业过硬,具备创新创业能力,能够胜任电气工程和农业工程领域的研发、管理、生产、营销与服务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五年在社会与专业领域的预期为:
1.能够有效地应用农业电气化相关知识,指导生产实践;
2.能够综合运用农业工程基础、电气专业知识的理论和技能,可以从事与农业电气化领域有关的农网建设、供电局系统调试与运行、系统控制、维护检修、电气设备维护、管理等工作。
3.熟悉从事农业电气化专业所需的法律、法规、标准及工程管理、经济决策等知识。
4.具有团队意识,能够在农业电气化领域有关的系统运维、设计、开发和团队管理中担任协调、组织角色。
5.具备强弱电结合的知识结构、前瞻的专业视野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能够将本专业新知识、新技术、新装备应用到工程实践中。
三、毕业要求
经过本科四年培养,毕业生应在“知识、能力、素质”方面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1.具有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遵从电力行业的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规范,能够履行岗位职责;
2.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
(1)掌握数学、物理、计算机等基础知识,能用于农业电气化工程问题的计算、求解和建立抽象模型;
(2)掌握程序设计方法、自动控制原理、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电气控制与可编程控制器等专业知识,能用于复杂系统控制问题的分析、设计;
(3)能够应用电路原理和方法,电力电子技术的基本原理,结合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对复杂电力系统工程问题给出设计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电力系统,并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
(4)能够选择和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对电路完成绘制、搭建、性能分析和预测与仿真,并能进行相关电路实践问题分析,具备相关的实践操作能力;
(5)具备电机及电力拖动、检测技术、电工仪表及测量、通信技术方面的理论和技能,能进行电机操作控制、系统检测运行和计算机通信控制等。
3.能够掌握地方电力系统相关的输配电设计与分析、新能源应用、电力企业管理等基本知识。具备智能检测与控制所需的相关前沿知识和基本理论,提出针对农业电气化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现代农业生产要求的电力系统、农业生产过程的智能控制过程。
4.具备团队合作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协调、管理、竞争与合作能力。能够控制自我并了解、理解他人需求和意愿。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能自信、灵活地处理新的和不断变化的人际环境和工作环境。能跟踪农业电气工程领域的最新技术发展,具备收集、分析、判断、归纳和选择国内外相关技术信息的能力。
5.能够基于农业电气化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以农业电气化相关农业工程知识解决农业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并经历过生产运作系统的设计、运行和维护或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系统化训练,评价农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
6.具有体育、形势与政策、军事和安全基础知识,达到国家规定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身体素质良好,心理健康。
四、毕业要求实现矩阵
毕业要求(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 |
实现课程 |
要求1.具有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遵从电力行业的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规范,能够履行岗位职责。 |
1.1 了解国家发展历史,明确党和国家发展历程,了解新疆历史,掌握新疆发展历程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新疆地方史 |
1.2 具有一定的思想道德修养,具备人文和法律精神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
1.3 具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具有基本的其他少数民族语言交流能力和外语交流能力 |
应用维吾尔语、大学语文、大学英语、大学日语、大学俄语 |
要求2.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 |
2.1 掌握数学、物理、计算机等基础知识,能用于农业电气化工程问题的计算、求解和建立抽象模型 |
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大学物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大学计算机基础 |
2.2 掌握程序设计方法、自动控制原理、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电气控制与可编程控制器等专业知识,能用于复杂系统控制问题的分析、设计 |
C语言程序设计、自动控制原理、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电气控制与PLC应用技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实验、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设计、电气控制与PLC编程实习 |
2.3 能够应用电路原理和方法,电力电子技术的基本原理,结合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对复杂电力系统工程问题给出设计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电力系统,并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 |
电力电子技术、电力系统分析基础、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发电厂电气部分、高电压技术、工厂供电、电力工程综合实习 |
2.4 能够选择和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对电路完成绘制、搭建、性能分析和预测与仿真,并能进行相关电路实践问题分析,具备相关的实践操作能力 |
电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分析与处理、电气工程制图、计算机辅助设计(CAD)、MATLAB与控制系统仿真、电路实验、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数字电子技术实验、电子技术课程设计、自动控制原理实验 |
2.5 具备电机及电力拖动、检测技术、电工仪表及测量、通信技术方面的理论和技能,能进行电机操作控制、系统检测运行和计算机通信控制等 |
电机学、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电工仪表及测量、通信技术、电机学实验、电机学课程实习 |
要求3.能够掌握地方电力系统相关的输配电设计与分析、新能源应用、电力企业管理等基本知识。具备智能检测与控制所需的相关前沿知识和基本理论,提出针对农业电气化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现代农业生产要求的电力系统、农业生产过程的智能控制过程。 |
3.1 结合新能源发电技术、架空线路设计,对地方电力系统工程问题给出设计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地方电力系统,并在电力系统中具备必要的电气安全知识和企业管理能力 |
新能源发电技术、农村电网建设、电气安全、工业企业管理 |
3.2 能够针对农业电气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现代农业电气工程环境中的现代设备与技术进行解决,具备人工智能知识和智能检测及计算机控制技术 |
人工智能导论、计算机控制技术、自动化仪表与过程控制、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实习 |
要求4.具备团队合作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协调、管理、竞争与合作能力。能够控制自我并了解、理解他人需求和意愿。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能自信、灵活地处理新的和不断变化的人际环境和工作环境。能跟踪农业电气工程领域的最新技术发展,具备收集、分析、判断、归纳和选择国内外相关技术信息的能力。 |
4.1 能使用技术语言,通过撰写报告、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的方式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并可进行说明、阐释 |
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毕业设计(论文) |
4.2 具备团队合作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协调、管理、竞争与合作能力。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具有一定的团队合作意识,能够倾听团队成员的意见并有效沟通。能够在相关工程活动中胜任团队成员的角色与责任,独立完成团队分配的工作,并能组织协调团队成员开展工作 |
工程训练、毕业/生产实习 |
要求5.能够基于农业电气化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以农业电气化相关农业工程知识解决农业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并经历过生产运作系统的设计、运行和维护或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系统化训练,评价农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 |
5.1 掌握选用适当的理论和实践方法解决农业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并经历过农业生产系统的设计、运行和维护或解决实际问题的系统化训练 |
农业工程导论、农业机械概论、农业生产机器人、农业物联网技术、智能农业技术及应用、农特产品加工检测实习 |
5.2 具有一定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具备较强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 |
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实践 |
要求6.具有体育、形势与政策、军事和安全基础知识,达到国家规定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身体素质良好,心理健康。 |
不断提高身体素质,增强身心健康,踏实完成学习和工作;强化国家安全意识,掌握军事理论和技能,报效祖国 |
体育与健康、阳光体育、形势与政策、军事理论、军事技能、国家安全教育、劳动教育及实践、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 |
五、核心课程和主要实践教学
核心课程:电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分析与处理、自动控制原理、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电气控制与PLC应用技术、电工仪表及测量、通信技术。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专业实验课包括电路实验、电机学实验、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数字电子技术实验、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实验、自动控制原理实验;主要实习环节包括工程训练、电机学课程实习、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设计、电气控制与PLC编程实习、电力工程综合实习、电力拖动与智能控制实习、农特产品加工检测实习、毕业/生产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
六、毕业总学分及要求
本专业毕业要求至少修满172.5学分。
七、各类课程学时、学分及比例
课程设置 |
学时数 |
实验学时 |
实习周数 |
学分数 |
所占比例 |
占总学分比例 |
理论及实践教学 |
必修课 |
通识教育课程 |
740 |
170 |
|
42.5 |
25% |
81% |
学科基础课程 |
360 |
48 |
|
22.5 |
13% |
专业方向课程 |
648 |
128 |
|
40.5 |
23% |
小计 |
1748 |
346 |
|
105.5 |
61% |
选修课 |
通识教育课程 |
160 |
|
|
10 |
6% |
专业方向课程 |
384 |
16 |
|
24 |
14% |
小计 |
544 |
16 |
|
34 |
20% |
集中性实践教学 |
/ |
/ |
34 |
25 |
14% |
14% |
第二课堂 |
/ |
/ |
/ |
8 |
5% |
5% |
合计 |
2292 |
362 |
34 |
172.5 |
100% |
100% |
毕业总学分 |
172.5 |
八、各学期必修课建议学分分配
学期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九 |
十 |
学分 |
22.5 |
20 |
24 |
24.5 |
21 |
16.5 |
5 |
6 |
|
|